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专业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傍晚时分,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乘坐路电车前往中南海西花厅。从小在周总理夫妇身边长大的她,对伯父伯母有着深深的感情。

在周恩来先生离世后,她希望能前去陪伴深陷悲痛之中的“七妈”邓颖超,为她带去一丝安慰。

西花厅外的海棠花已经谢了,院子里寂静无声。周秉德走进西花厅正屋,只见邓颖超手持一个陈旧的黑色皮夹子,眼神专注。

看到周秉德后,邓颖超指着皮夹说,这是刚刚从保险箱中取出的周恩来遗物,从抗战时期起,这个皮夹就是周恩来的随身物品,里面装满了党的重要文件,十几年如一日,直到进城后才被放进保险箱。

当着周秉德的面,邓颖超打开了皮夹,只见皮夹的卡证位置放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夹层里面还放着三封信,这无疑是周恩来最私密的物品。

周秉德看到照片后不禁震撼,照片中的人是她的爷爷、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,抗战期间,周秉德一直跟着父母生活在北方,从未见过在外漂泊的爷爷,对爷爷十分陌生,对爷爷的了解都来自于父母和大伯。

当周秉德慎重地打开这张照片时,他注意到照片背面有周恩来的亲笔签名,写着“爸爸的遗像”。

周恩来在心中深深地怀念着他的父亲,尽管他很少对外人提起他。他与父亲的感情中包含了深厚的父子之情,以及对弱者的怜悯。

年,周贻能的突然去世给周恩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。他无法对父亲表达他对他的爱和感激,因为他再也无法见他了。

他把父亲的照片放在贴身的皮夹里,仿佛父亲仍在他身边。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大家族中,但自他有记忆时起,家境就开始走下坡路。

他的生母和嗣母相继离世,留下他和他的两个弟弟。他的父亲是一位性格温和不争的人,但长期在外地奔波谋生,无法照顾他们三个幼小的孩子。

周恩来十岁就成为了家里的主要负责人。周恩来的母亲叫万冬儿。她是一个慈祥、温柔的女人,但文化不高,因为万家认为女性不应该接受教育。

然而,周恩来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。他的母亲是一个开朗的人,这使他的性格也有了一部分这样的特点。

万冬儿是淮阴县的大户人家的女儿,她的外公万青选曾任淮阴县知事。他最喜欢的就是万冬儿,人称“万十二姑”。

他经常带着绿色衣官轿和一顶小花轿在街头走动,万冬儿坐在花轿里,这在淮阴县的街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。这使万冬儿精通能干,擅长待人接物。

她结婚前是万府几十号人的“大总管”,把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嫁到周家后,附近亲戚熟人家里有什么喜事丧事,都会请“万十二姑”前去主持,她主事很有规矩、礼数周全,深得人们的赞誉。

而亲友家有了矛盾,也会找“万十二姑”帮忙调解,万冬儿善良豁达,平息矛盾谙熟,分析起问题来头头是道,很快就能化解矛盾。

而跟着母亲身边的周恩来耳濡目染,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懂事、成熟。周恩来还不满周岁的时候,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因患肺结核重病垂危,为了“冲喜”,万十二姑答应把儿子过继给周贻淦为嗣。

然而,周贻淦的病情并未好转,不久就去世了。嗣母陈氏的性格与万冬儿不同,她沉静温和、精通诗文书画,平时很少外出交友,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周恩来的教育上,

教他4岁识字、5岁进私塾读书,每天天刚亮就把周恩来叫起来,陪他在窗前读书,平时在家给他经常讲各种历史人物和书里的故事。

关键词:万十二姑、周恩来、周恩来母系家庭、婚姻、教育

周恩来深情地说:“两位母亲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我的嗣母性格内向,让我养成了安静的性格。而生母开朗乐观,也让我有了活泼的一面。

尽管我在南京工作,离家乡只有多华里,但我多年未回家乡,去看望我的两位母亲,对此我深感痛悔。在公开场合,我很少提及父亲,因为小时候我和他相处的时间不多。

我祖父有四个儿子,父亲是最小的,他长期在东北工作,而我的性格特点,有一部分来自我的母亲。我怀念我的两位母亲,感谢她们的爱和启发,让我走上好学的道路。

周家老宅幼子周贻淦去世后,周起魁悲痛不已,由于不善理财,未留产业,去世后周家家无余财,只有老宅和一块坟田,生活陷入困境。

周贻赓找了个东北的工作,给家里寄钱,周贻能收入微薄,甚至买彩票。年春节,周贻能在清江浦给岳母拜年时,和周恩来的舅舅合买一张赈灾彩票,中了头彩。

然而,这个亲戚知道号码后,想骗走奖金。周贻能的幸运奖金给了周家喘息的机会,但债主和远房亲戚上门讨债,万冬儿无奈将家人移居回娘家万公馆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容易的时候,就如万家子女中的万冬儿一样。尽管万冬儿的一位嫂子因为借钱不遂与她发生了争吵,但在年,万冬儿毅然决定买下万府南边的陈家花园房子,并带一家老小搬出去。

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但她仍然坚持请来塾师,自立家塾馆教儿子读书。然而,年,万冬儿不幸染上了肺结核,并由于无钱医治,病情不断加重,最终在30岁时去世。

万冬儿的去世使一家人失去了主心骨,前来吊丧的万家亲戚对周贻能非常不满。他们认为万冬儿嫁到周家后没有过上好日子,还因为周家的贫困导致她年纪轻轻就去世,因此他们对周贻能非常不客气,提出了很高的丧葬要求。

周贻能对此深感愧疚,一口答应下来。尽管周贻能的经济条件无法实现这一丧葬标准,但他仍决定背井离乡,当起了塾师,准备凑够费用后再回乡安葬万冬儿。

他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,奔波于各地,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,直到年,万冬儿去世28年后,61岁的周贻能才凑够钱,按照当年对岳母的承诺,安葬了妻子。

周恩来从小就看着父亲的艰辛,内心既难过又怜惜,但他从未向人提起这些事情。直到晚年,他才向侄子侄女们流露过心声:“我对你爷爷是很同情的。

他本事不大,为人老实,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。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,而且他还掩护过我。”年,就在周恩来生母万氏去世后第二年,他的嗣母陈氏也因染上了肺结核而不治身亡,大伯父、父亲都在外地谋生,年仅11岁的周恩来在清江浦无法独立生活,只能带着8岁的二弟周恩溥、4岁的三弟周恩寿回到驸马巷周家老宅。

他的三叔父周贻奎(按家庭排序为“八伯”)因为腿疾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,多年来饱受饥饿与疾病的困扰。出身农家的“八婶”杨氏却不顾家中贫困,将周恩来三兄弟留在家里照顾,连同他们自己的儿子周恩硕,全家六口人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。

年,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,曾经饱受生活艰难的折磨。他的债务天天逼迫着他,没有钱,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,当也当尽净了,卖也卖绝了,借是没处借,赊也没处赊。

周恩来只有十岁,却不得不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,为了不失体面,他甚至把家族亲戚的生辰、忌日一一写下来,贴在墙上,到时间就带两个弟弟上门叩头行礼。

这段灰暗的日子,让周恩来深感生活艰难和无能为力。他不得不给在东北谋事的大伯父周贻赓写去一封求助信。

周贻赓是家族里的“四伯”,他对二弟的儿子们看得很重,平时也很顾家,经常从东北寄回来一些银票帮着还债。收到信后,年,周贻赓托人把周恩来带到铁岭绍兴会馆安身并读书,半年后又接到奉天(今沈阳)自己家中住,年,周贻赓调到天津长芦盐运司任科员及官银分号总稽核员,又将周恩来接到天津入读南开学校,后来得以去日本留学。

尽管周恩来经历了生活的磨难,但他凭借与年龄不相称的精明能干,最终还是得到了帮助。而周贻赓也没有忘记他的二弟,他托人把周贻能、周恩溥父子也接到铁岭,还将周恩来的三弟周恩寿立为自己的嗣子,在周贻奎去世后,将周贻奎之子周恩硕也接到天津,并在天津买了房子供家人同住,完全担起了一个旧家族长兄的所有义务,让下一代子侄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

这段经历,让周恩来懂得了生活的艰难,也让他懂得了家人的重要。

周贻赓对周恩来的影响深远,多次道谢并感慨“四伯父对我恩重如山”。周贻赓的资助,使周恩来得以避免留在老家过着平凡的生活。

在周恩来求学的岁月里,周贻能与儿子分隔两地。他曾通过堂兄介绍在铁岭县衙担任文书工作,并在京兆尹公署找到了收入丰厚的工作。

然而,周贻能骨子里是个清高耿介的书生,不愿与那些贪图私利的人为伍,因此很快被扫地出门,只能前往南京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。

在南下的途中,周贻能去看望了周恩来,父子分别后,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:“今早,生父以四点钟行,往南京去。

昨事伤心方未已,今朝又复别严亲……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怜惜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899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