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图片图片记者刘亚兰万盛日报年,万盛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9.80%,再次位列全市第一,保持了“全市最安全城市”名片。这样的成绩,离不开全区名网格员的共同努力。他们就像“梭子”,穿梭在小区楼栋之间,为业主编织幸福网。他们是“政策活喇叭”“社情活档案”,也是矛盾纠纷“灭火员”。无论是采集录入人口信息,还是开展疫情防控、法治宣传等,他们的身影总是活跃着。今年55岁的董建华就是其中的一员。他是万东镇海棠社区渝南明珠网格的网格组长,从事网格管理工作已有5年时间,多次被评为“社区优秀网格管理员”。3栋楼、户、约人,是董建华的管辖范围。耕好“责任田”当好居民“大管家”2月19日一大早,董建华就麻利地戴上工作牌,拿着宣传资料和一户一档手册,出门“找业务”了。“老王,今天买到爱吃的土鲫鱼了吗?”“吴大叔,这几天楼上没再发出噪声了吧?”……一路上,董建华逢人就打招呼,对方热情地回应,也有不少业主主动和他打招呼。看得出,董建华和他所管辖范围内的业主“混”得很熟。这样亲切熟络的关系,绝非三五日就能建立的。问其原因,董建华笑着说,可能和他常年坚持的“四勤”原则有关。董建华口中的“四勤”,即“腿勤”,多上门、多走访;“嘴勤”,多聊天、多宣传;“手勤”,多动手、多记录;“脑勤”,多动脑、解决问题。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,就是很好的印证。去年11月中旬,不少车主向董建华诉苦:下班高峰期,渝南明珠小区3号、4号门的车库进口余位显示器不够明显,导致车辆经常拥堵,有的车辆甚至排到了主干道上,存在安全隐患。了解情况后,董建华找到了社区和小区物管,多次沟通协调此事。今年元旦刚过,渝南明珠小区3号、4号门的车库进口就安装了新的余位显示器,车位余位数一目了然,困扰车主们的烦恼终于解决了。每次巡查,董建华都“满载而归”。群众的意见建议、存在的安全隐患,他都会一一记录。“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该更换了。”“篮球场出现沉降,需及时处理。”“凉亭的大理石座椅太凉,希望能加装木条。”……“网格就是小社会,我做的事情很平凡,但小事做好了,大家的生活更便利。”董建华说,日常巡查,要做到发现问题、及时解决;入户走访,就得楼不漏户、户不漏人。就这样,一晃5个年头过去了。董建华对这片网格越来越熟悉,与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居民越来越熟络,网格工作十分得心应手。家住渝南明珠小区的88岁独居老人伍婆婆说,董建华是她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人。每一次进出楼栋,董建华无论多忙,都会和老人聊几句,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起居。伍婆婆家的热水器坏了、燃气灶打不了火、灯不亮了,都是董建华请人或者自己上门为老人维修。如今,伍婆婆逢人就夸董建华:“董师傅好啊,经常来看我、关心我,就跟亲儿子一样!”帮特殊群体排忧解难,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,董建华的点滴付出,暖到了业主的心坎上。织密防护网当好合格战“疫”员“喂,老陈啊,听说你白天走亲戚去了,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好口罩。如果有亲戚在湖北那边,就不要去了。”去年初,董建华拨通了业主老陈的手机,反复叮嘱他在外面要做好防护措施。董建华告诉记者,疫情防控,重点在基层社区。他负责的网格,有户居民约人。每天,他都要挨家挨户“爬格子”,全力做好排查工作。年1月24日,董建华接到通知,社区全体人员放弃春节休假,全面排查小区内的所有住户,查看是否有湖北籍及其它省市来区返区人员。仅3天时间,董建华就完成了全部入户排查工作。我区唯一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在董建华管辖的网格内。挨家挨户排查完后,董建华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。“董师傅,听说小区有一例从湖北回来的疑似病例,是不是真的哟?”“小董,听说感染了这个病不得了哦,我和老伴准备收拾东西回农村去。”“我们住在一个小区,被传染上的风险是不是很大呢?”……面对业主的询问和恐慌,董建华积极宣传防疫知识,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,尽量少出门。除了入户排查、安抚业主的情绪,劝说居民不聚集,也成了董建华那段时间的重要工作。疫情期间,偌大的小区院坝看不到几个人。董建华还是不放心,每天都要围着小区巡查一圈。一天,他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,发现两名大爷在下象棋,旁边还有一名大爷观战。“刘大爷,这次的病毒可不是开玩笑的,厉害得很,老年人更容易被感染。”董建华走上前去,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。一边要做好防疫宣传,一边还要忙着当好物资代购员,董建华每天忙得不可开交。“大爷大妈,这是新鲜蔬菜。疫情期间,您尽量少出门,有需要代购的生活用品就给我打电话,我们会及时送到。”为减少人员流动,董建华主动替辖区居民“跑腿”,采购新鲜蔬果等生活物资、代领快递,并一一送货上门。同时,董建华还主动承担起为感染者的家人送生活物资、陪同医务人员上门为其测量体温等工作。“谢谢你们送来的米面蔬菜,让我们不出门也有新鲜蔬果吃。”居家隔离期间,收到董建华和社区工作人员送上门的生活物资后,感染者家属连声道谢。因为敬业、周到,董建华不仅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,还多次被评为“社区优秀网格管理员”。弹奏和谐曲当好邻里“和事佬”网格工作十分琐碎,事事千头万绪,街坊邻居之间难免有矛盾。这个时候,网格员就要架起一座“连心桥”,帮助化解矛盾根源,抚平邻里之间的怨气。在同事眼里,董建华就是这样一名“和事佬”。“楼下不知道是哪家总是炒辣椒,太呛人了,简直让人呼吸不过来。”说者无心、听者有意,董建华把患有支气管炎的徐爷爷随口说的这句话记下了。当天,董建华就和小区保安挨家挨户敲门询问。原来,楼下一家业主隔三差五炒糊辣壳,每次还开着厨房窗户,辣椒的味道便“上蹿”到了徐爷爷家。在自己家炒辣椒是再合理不过的事,董建华不好阻拦。可这“辣哄哄”的味道怎么解决呢?董建华三番五次劝说楼下业主在炒辣椒时关窗、开抽油烟机,尽量减少油烟飘出。从此,徐爷爷再也没抱怨楼下的辣椒味呛人了。去年,有业主反映,楼下棋牌室的麻将声和吵闹声影响正常休息。董建华非常理解业主的诉求,为积极寻求解决方案,他便约了反映该情况的业主和棋牌室负责人协商。见面没一会儿,双方就达成口头协议,午休时间和晚上11点后不营业。但这样的协议没过几天,双方的矛盾又再次激化了。“能不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?”董建华多次和物业工作人员上门协调。经过反复实验发现,休息时间关闭棋牌室的包房,可有效降噪。“下午两点后,棋牌室的包房才可开放;夜间,棋牌室的所有包房均不使用……”几番协商后,董建华和物业一起为该棋牌室制定了“游戏”规则。就这样,双方协商达成一致,握手言和。董建华说,每天在网格走访,平均行走2万步。网格员的工作虽然辛苦,没有假期、早出晚归,但董建华觉得很充实。他说,业主相信自己,浑身就充满了动力。“被信任,也是一种快乐。”说这句话时,董建华笑得很开心。记者手记小社区、大社会,小网格、大担当。这张“网”不打鱼,装的都是群众柴米油盐的琐碎事;众多“格”,不写字,记录的却是社区每个角落的所盼、所需。今年55岁的董建华,用脚步丈量社区,奔波在一栋栋楼宇间,宣传惠民政策、了解社情民意、调解邻里纠纷,每天处理的事情都很琐碎,一干就是5年。他说,平凡的一天,虽然做的都是小事,但换来的是网格内业主平安、幸福的生活,很值得。在全区,正因为有许多像董建华这样的网格管理员,才筑起了网格的美丽风景线,撑起了文明、和谐、安全的民生大舞台。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8088.html